安徽医科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8540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转发《关于制定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学位办[2018]14号),以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行为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教指委[2011]11号)和《关于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的说明》(工程教指委〔2021〕1号),并结合本省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培养方案。
第一条 培养定位及目标
一、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围绕医学诊疗中所涉及的设备、技术和方法,培养系统掌握高等数学、医学电子仪器、医学人工智能、医学大数据和生物医学相关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
三、掌握信号检测分析、仪器设计、诊疗技术和新兴医学技术所需技能,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
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 研究方向
本专业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工程
第三条 学习方式与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为3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长学习年限,具体要求按照《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
第二学期:进入课题组学习科研方法、相关课题调研和专业实践学习;
第二学年 第三学期:学位论文开题和开展专业实践学习;
第四学期:专业实践学习和课题研究;
第三学年 第五学期: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必修环节考核;
第六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答辩。
第四条 培养方式与导师指导
总体原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学科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
具体培养可采用“校-实践基地合作”或“校-企(或医院)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研究生课程教育在安徽医科大学校本部完成,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里学科聘请在医疗器械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专业实践应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研究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围绕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工程项目管理等,要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总体负责:指导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实践计划;检查和督促学习和工作情况;承担专业进展、专业外语的教学与辅导;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作具体指导,定期检查研究进度、原始记录,并对学位论文撰写进行指导。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调研工作进展制定出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既要服从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原则,又要根据每位研究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专业实践指导老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过程,包括日程工作安排、技能传授、案例教学和实践等。
学科导师组一般由3-5名高级职称专家的导师组成,负责审核研究生培养计划、开题、专业进展课、专业英语和专业实践等环节,并给出相应指导建议。
第五条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5学分(详见附表)。
课程考试按照《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暂行)》执行。
第六条 必修环节
除课程学习外的必修环节,包括专业进展课、专业英语和专业实践,学科导师组在第五学期内进行审核。
(一)专业进展课
专业进展课以导师指导下开展,主要考察研究生在培养期内对专业的认识和从事该专业研究的能力为主。由学科导师组进行审核评分。
(二)专业英语
专业英语以导师指导下自学为主,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为主。由学科导师组进行审核评分。
(三)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在实践基地完成。实践基地包括:附属医院相关科室、相关企业、校企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工程实践条件良好的校外合作部门(国内外知名大学实验室、科研检测机构等)、经过学科与导师均认可的机构。
专业实践是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和提供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
研究生进入工程实践环节后应接受导师和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双方指导教师拟定专业实践的任务,能够反映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的培养。在实践结束后,由导师/指导教师评分和给出具体评语,学科导师组对实践效果进行考核评分。
考核内容包括:(1)政治思想、基本理论和工作表现等进行考核;(2)专业技能水平考核,主要考核对行业熟悉程度、工程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成绩=导师/指导教师评分*0.4+学科组评分*0.6。考核成绩低于75分视为实践考核不合格,由导师安排其进行下一轮专业实践。
第七条 学位论文
(一)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为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教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学位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工程/项目管理等形式。
(三)学位论文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具体见“关于转发《关于制定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学位办[2018]14号)以及工程教指委[2011]11号文件《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
(四)学位论文评审
论文须有2位及以上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评审要点: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五)学位论文答辩
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学位论文评审通过,方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须由3或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
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环节应有相关企业/医疗领域等专家参加。
第八条 学位申请与授予
(一)申请条件
1. 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2. 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3. 申请学位相关成果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期刊论文达到《安徽医科大学申请学位发表论文规定》条件;(2)若发表期刊论文中为综述,则该期刊必须为SCI收录;(3)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的工程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收录的工程案例库;(4)研究生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的正式授权;(4)研究生以第一著作人取得软件著作权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专利,并转让金额>1万元和经学院分委会评议通过。以上成果署名中导师为第一则研究生必须为第二。
4. 申请学位的成果署名要求:根据校学位字〔2020〕2 号文件《关于安徽医科大学申请学位发表论文单位署名要求的补充通知》,校直属单位交叉培养研究生,其研究生(包括非全日制研究生)申请学位所发表论文的单位署名应标注双方单位。申请人发表论文署名的第一单位为云顶yd222线路检测;导师为通讯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导师所在的单位。校外单位挂靠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其研究生(包括非全日制研究生)申请学位所发表论文的单位署名应标注双方单位。申请人发表论文署名的第一单位为云顶yd222线路检测,原则上校外和校内导师均为通讯作者,导师的第一署名单位为云顶yd222线路检测。
(二)学位授予
硕士生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后,向学位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相应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
第九条 其它
本方案自2021级研究生开始实行,解释权属云顶yd222线路检测。未尽事宜将根据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医科大学有关文件精神进行补充和修订。
附表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表
专业代码:085230
类别 | 课程名称 | 课程编号 | 总学时 | 学分 |
学 位 课 程 | 公 共 必 修 课 | 学术英语综合与听说 | M2016001 | 80 | 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M2016027 | 36 | 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二选一) | M2016029/M2016028 | 18 | 1 |
医用统计方法 | M2016067 | 60 | 3 |
专 业 必 修 课 | 工程伦理 | M2016113 | 40 | 2 |
生物医学工程学 | M2016036 | 60 | 3 |
高等工程数学 | M2016038 | 40 | 2 |
科技论文写作 | M2016164 | 18 | 1 |
必 修 环 节 | 专业进展课 | M2016087 | 40 | 2 |
专业英语 | M2016088 | 40 | 2 |
专业实践 | AYD004 | 60 | 3 |
非 学 位 课 程 | 选 修 课 | 医学传感器 | M2016037 | 35 | 2 |
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 | M2016039 | 48 | 2 |
医学人工智能 | M2016165 | 40 | 2 |
数据挖掘 | M2016166 | 40 | 2 |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 | M2016040 | 30 | 1.5 |
断层影像解剖学 | M2016019 | 48 | 2.5 |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 | M2016004 | 40 | 2 |
仪器分析应用 | M2016063 | 44 | 2 |
Excel在医学信息分析中的应用 | M2016002 | 40 | 2 |
注:1.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8学分;选修课≥7学分(选课范围不限于表中所列课程);专业进展课2学分,专业英语2学分,专业实践3学分。2.专业选修课内《医学传感器》、《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为全体学生必须选择≥4学分,其他专业选修课根据方向由导师指导选择。